當你和上司起了衝突,或是感到懷才不遇時,是否曾經憤恨地想過,「難道不能換個好一點的老闆嗎?」
如果你也曾暗自期盼能碰上一個為自己量身訂製的好老闆,管理大師彼得 ‧ 杜拉克(Peter Drucker)可能要打破你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。他指出,「部屬的工作『不是』去改造老闆,也不是對老闆進行『再教育』,更不是讓老闆表現得和商學院和管理書上說的一樣」,而是要清楚意識到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、價值觀和做事方法,老闆當然也不例外,所以部屬的工作就是,在體認到老闆與自己存在著性格與偏好差異的前提下,設法找出彼此磨合的工作方式。
不論書面或口頭報告,以主管偏好的方式給訊息
試想,部屬通常只有一個直屬上司,但你的主管多半不會只有你一個部屬,所以與其期待主管為「多個部屬」做出改變,由部屬針對「一個主管」來自我調整,顯然效益更高。
而要配合老闆的習性,建立起一段運作順暢的工作關係,簡單說就是要做到「投其所好」,徹底思考自己的老闆喜歡什麼樣的工作風格。喜歡透過備忘錄、正式會議或電話來獲得資訊?或是在面對衝突時,喜歡得到共識或不怕面對歧異?……凡此種種資訊,都可以讓部屬在與老闆相處時,不致於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問題。
以老闆偏好的訊息接收方式為例,部屬不妨參照杜拉克的建議,將老闆分為「讀者型」或「聽眾型」。前者偏好透過「書面形式」取得資訊,所以碰到「讀者型」老闆,最好能將重要事項或提案,寫成備忘錄或報告,供老闆閱讀研究。「聽眾型」老闆則喜歡聽取口頭說明,以便當場提問、澄清疑慮,所以碰到這類型主管,部屬可先直接向老闆簡報,之後再透過備忘錄做後續追蹤。
觀察老闆的決策風格,調整溝通方法
約翰 ‧ 科特(John Kotter)和約翰 ‧ 葛巴若(John Gabarro)〈管理你的老闆〉(Managing Your Boss,刊載於《哈佛商業評論》)一文中提到,部屬在對上溝通時,最好留心老闆的決策風格。
兩人指出,有的老闆喜歡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上親自參與,感受經營現場的脈動,因此在碰到這類型主管,讓他們知道一切,而且是專程告知,最能滿足他們的需求。另外也有些老闆不怎麼喜歡事事都參與其中,所以部屬最好的應對方式,就是只報告大事(發生大問題、做出重大改變),小事就自行處理。
要精確掌握每個人的不同習性並不容易,甚至是需要費心觀察的事,但是相較於跟老闆溝通不良,虛耗雙方心力,還無法成事,花點心思揣摩老闆偏好什麼樣的溝通與決策方式,絕對是值得的投資。
與其期待主管為「多個部屬」改變,由部屬針對「一個主管」調整,效益更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