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許久未見的好友突然來電:「我離職了,現在比較有空要不要聚一聚?我去台中找你。」我驚喜之餘多了一絲的驚嚇,不過還是答應邀約當作敘舊。和他大學期間認識,他總是喜歡嘗試新鮮的事情,帶有完美主義性格,一旦定下目標,通常就是不顧一切的往前衝。知道他這幾年的工作還算順遂,工作內容還是自己的興趣,職場人際互動不差,老闆也還算器重,薪水待遇自然不會低到哪裡;怎麼想,都找不到突然離職的理由,難不成被挖角?還是要創業?
「做得好好的幹嘛要離職?」我好奇地問。
「階段性任務結束呀!」他神祕地說。這下子我更一頭霧水了。
「當初踏入這家公司,公司是血汗營利出名的,但對我來說,只要找到存在的意義就好。我不太會去計較被要求的KPI(關鍵績效指標),也是因為工作內容是自己的興趣,正因為是喜歡做的事情,所以再辛苦都能忍受。能夠屢次達標,靠的也是熱情。」
「聽起來很好呀!幹嘛離職?」
「因為我對工作內容有動機,但對公司沒動機了呀!」
「蝦毀?」
「公司的高層要求達到 KPI 的方式,是要照他們的計畫,否則會有開不完的檢討會。達到 KPI 合情合理,但是得要用他們的方式去做,就會被綁手綁腳。檢討會檢討的,永遠是個人而非策略,這實在很浪費時間;與其這樣,倒不如換個地方繼續衝嚕!」
暫且不管朋友最後落腳何處,他提到「對工作內容有動機,對公司沒動機」。我想,他應該仍然熱愛自己的工作,只是對公司有所失望了吧!
從心理學解讀「工作動機」的重要性
心理學也有提到「動機」的概念:人要達成目標,就需要先產生動機,因為動機才會觸發行為的產生。「動機」就是要讓個體產生行動,並且維持行動。很像在燃燒柴火,一開始總是需要一個小小的火苗來燒旺。而朋友的離職,其實就是因為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,再因為某些因素造成了無動機。
人要持續保有動機去做一件事情,有一個重要因素是「自我決定」,也就是在形成目標時,個體能有自己「選擇的自由」;個體在決定某個目標行為時,是不是具有「自主性」?自主性指的是個體能否依照自己的興趣來行動,或者能夠整合對目標的價值和渴望。
心理學家 Richard M. 和 Edward L. Deci 認為個體自我決定的程度不同,就會產生不同的動機,每個人的行為都會依序落在一個連續軸線上,個體的動機類型可簡單區分為:無動機、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。
留言列表